【專欄】國際上的CAR-T治療現況與成效

專欄作者:羅浚晅醫師、林建廷醫師(卡洛生醫團隊)

國際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, CAR-T)治療近年快速發展,已成為血液腫瘤科醫師治療病人時不可或缺的的關鍵藥物,可以合理預期CAR-T細胞在未來只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本文將從美國核准CAR-T藥品分析、CAR-T技術突破焦點、全球市場趨勢三大面向,深度剖析。

一、美國與台灣已核准之CAR-T藥物

截至2025年3月,美國FDA共核准7項CAR-T藥物,主要集中在血液腫瘤領域,請參考表一。在這些產品當中,只有Tisagenlecleucel (Kymriah)已在台灣上市,並且健保從2023年底起提供限定給付,符合給付條件的病患可以申請健保藥物。

藥品名稱

核准年

適應症

Kymriah

2017

B細胞淋巴癌,濾泡型淋巴癌,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

Yescarta

2017

B細胞淋巴癌,濾泡型淋巴癌

Tecartus

2020

被套細胞淋巴癌,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

Breyanzi

2021

B細胞淋巴癌,慢性淋巴性白血病,濾泡型淋巴癌,被套細胞淋巴癌

Abecma

2021

多發性骨髓瘤

Carvykti

2022

多發性骨髓瘤

Aucatzyl

2024

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

表一:美國已核准之CAR-T藥物/ 卡洛生醫整理

為數眾多的臨床試驗,已經一再驗證這些CAR-T產品對於短期疾病控制相當有效,並且顯著比例的病人療效是持久,甚至有根治機會的。此外,到目前為止,我們並未觀察到CAR-T有出現人種上的差異反應,也就是歐美與亞洲人的療效是相仿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真實世界的回溯性研究,顯示臨床效益與臨床試驗報告的結果高度吻合,不論是CD19 CAR-T或是BCMA CAR-T都是如此。這件事的重要性在於,能通過篩選進入臨床試驗的病人,往往尚稱身強體壯,各個器官功能皆達一定水準,因此較能承受副作用,也通常預期會有較好的療效。但是在真實世界中,可能會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病人其實是無法符合CAR-T臨床試驗條件的,但仍能表現出相似水準的療效,讓人十分驚喜。

再者,年長者(70歲以上)患者接受CAR-T治療,其療效與年輕族群不分軒輊,並不會因為年紀大效果就比較差,這對於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極具意義,因為我們不應該排擠年長者接受CAR-T治療的可能性。唯獨需要注意的,年長者的副作用發生機率略高,副作用的處理要更小心與早期積極介入。

二、CAR-T技術突破焦點

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因此國際上的CAR-T研發聚焦四大方向,如表二:

 

技術進展

適應症的擴展

新標靶的挑選與新一代的嵌合抗原受體設計,更適合實體癌的腫瘤微環境

將原本治療血癌的CD19 CAR-T運用於自體免疫疾病(例如: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、特發性發炎性肌炎、多發性硬化症)治療

生產技術提升

引入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設備

異體通用型

改用健康供者(非患者本人)來當作細胞製備來源

非病毒載體技術

使用非病毒的工具來達成基因改造的目的,例如: RNACRISPR、轉位子(transposon)

表二:國際研發方向/ 卡洛生醫整理
三、全球市場趨勢

1. 持續成長的整體CAR-T市場: 統計2023、2024年幾個重要產品的年度銷售金額,Yescarta約為15億、16億美元,Kymriah約為5億、4億美元,Carvykti約為5億、10億美元,Abecma約為4.7億、4.1億美元,Tecartus約為3.7億、4億美元,Breyanzi約為3.6億、7.5億美元。整體CAR-T市場仍然持續穩健成長,2024年已達45億美元的規模,預期未來幾年仍會以20-30%年複合成長率逐年攀升,到2036年市場可望突破1000億美元。一旦取得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適應症,將可能是另一波爆炸性的成長。

2. 不同的CAR-T產品競爭力強弱不同: 這一點是相當值得注意的,不同的CAR-T產品,即使針對相同的標靶,但是因為嵌合抗原受體設計不同,CAR-T細胞生產程序不同,表現出來的療效就不一樣,而這樣的印象會影響醫師的處方行為,也導致產品銷售的差異。歸咎根本原因,當運動場上同時有一軍跟二軍時,最終可能會出現二軍被淘汰的現象。

3. 經濟弱勢的國家的自救方案: 巴西與印度官方陸續批准其本土研發的CAR-T產品上市,大幅度的壓低治療成本。但是CAR-T的成本包括研發、生產、品管、運送、臨床試驗、銷售等,尤其CAR-T「不可高溫高壓滅菌、必須全程無菌生產」的要求顯著墊高成本。與國際通用的標準型CAR-T產品相比,這些低價版的CAR-T長期療效與安全性表現如何仍有待觀察。

四、結論

CAR-T已經上市多年,相較傳統藥物(如:化療藥物、小分子藥物、抗體藥物),其高昂的生產與治療成本仍是市場成長的重要限制因素。然而,CAR-T卓越的療效卻是無庸置疑,勝過其他傳統藥物。隨著時間演進,我們預期CAR-T的適應症會一路拓展到實體癌與自體免疫疾病,成本可以緩步下降,可近性可以逐漸拉升。對病人而言,是可期待的治療新希望;對資本市場而言,也是可創造的新市場機會。隨著台灣「再生醫療製劑條例」及其子法2025年準備正式上路,我們期待台灣生技業可以在台幣兆元級CAR-T市場佔據關鍵地位。

本文已首次刊登於【銳傳媒】https://reurl.cc/OYAZW9